为什么外贸形势严峻?今年外贸到底怎么样?
自从2022年底疫情逐渐放开,眼看形势快速好转,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不断有“外贸订单断崖式下滑”的消息传来,那么,官方真实数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3月7日,根据海关统计,以人民币计价,1到2月的出口增速为0.9%。虽然增长微乎其微,但毕竟是正的。此前坊间的传闻是:外贸订单少了40%。
当然,外贸数据有滞后性。当大家说1到2月订单大幅下降的时候,对应到出口数据或许要晚2到3个月。
以美元计,情况也好于预期。1到2月出口额(美元值)同比下降了6.8%,去年12月是同比下降9.9%。之前大家都预测,如果以美元计,今年1到2月的出口应该是下降至少15%以上,弄不好会超过20%。
今年大部分工厂“放假早、开工晚”,因此我国前2个月进出口数据的确略微下降,但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滑。
不过,经历了疫情下外贸普涨的企业个体,今年感受到压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部分订单流到东南亚或回流美国的趋势的确存在,结合多项数据来看,这是持续多年且缓慢的全球区域产业分工演变,而非近两年突然出现或急剧发生的趋势。
海关数据显示,前2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2.03万亿元,增长0.4%,占出口总值的58%。同期,出口劳密产品5733.2亿元,下降7.4%,占16.4%。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498.9亿元,下降7.5%;纺织品1324.1亿元,下降15.9%;塑料制品992.5亿元,下降2.1%。
这意味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增长,下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不同行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外贸行情的冷暖感受也大相径庭。
如今中国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拿越南来说,从综合数据可以判断,越南的制造业发展仍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这几年虽然越南对美国出口确实在上涨,但如果不看到同期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上涨,则理解便是不完整的。
事实上,在欧美高通胀、俄乌冲突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叠加下,近年来大量外贸企业纷纷把市场开拓重心从原来的以欧美为主转向东南亚、中东等多元的市场,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在主动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使得我国与这些区域分工合作加强。
虽然2023年全球需求量减少,但在多重不利因素逐渐减弱的影响下,我国进出口还是会保持正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京贸云仓近年在东南亚的客户数量呈明显上涨趋势。说明中国出口的增长和萎缩,实际上与其他生产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是同步变化的,生产国的出口增减首先是因为消费国(主要是西方国家)需求的增减。
对于微观的个体而言,在主动“走出去”参展、开拓多元化市场的同时,通过线上平台获客、借助大数据寻找商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并在供应链端增强产品竞争力,将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的常态和升级方向。
总而言之,中国今年1到2月外贸出口的确不如意,按照美元计价下跌了6.8%,其中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更是下滑了20%左右,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它意味着,中美脱钩在提速!
人民币汇率破7,估计会很快发生。
今年的外贸形势是比较严峻的,相关方面需要尽早采取措施。毕竟,出口是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无论是0.9%的增速(人民币计价),还是-6.8%的增速(美元计价),都跟GDP年度目标5%很不匹配。
#跨境电商##外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