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已淘汰的东西,为何印度能靠它年赚 15 亿?还被欧洲人奉为“黄金纤维”?
黄麻是一种韧皮纤维作物,也是全球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一种天然纤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仅次于棉花,具有重要地位。
印度和孟加拉这两个国家每年种植的黄麻作物产量保持在 150 万至 250 万吨,占全球产量的 95%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黄麻产量非常低,年产量仅有 3 万吨。为了满足国内黄麻纤维的使用需求,我国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 20 万至 60 万吨。
既然我国需要黄麻,而且印度都能种,说明黄麻的种植技术并不复杂。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种植,非要从国外进口呢?
麻是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我国古代的麻纺织历史中,麻这种作物为我们赢得了“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美誉。早在 1 万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开始使用麻做的衣服了。
汉朝时,人们利用化学制浆法,将麻的秆作为原料,制作出了纸浆,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棉花的传入,麻的主要作用逐渐转变为造纸、制作麻袋、麻制品等。
18 世纪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对黄麻的作用进行了定义:黄麻纤维短而硬,不能作为织布的原料,只能用来制作麻袋、麻绳等。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小时候都有过搓麻绳的经历。黄麻的韧性强,纤维十分结实,具有非常强的吸湿性,即使泼上水也能很快蒸发掉,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做麻袋。
黄麻制品的另一个优势与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关。黄麻做成的麻织品,结实耐用且实用,同时它也是一种天然作物,具有可降解性。当人们打算丢弃这些制品时,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直接挖坑掩埋即可,它会在土壤中自然分解,成为土壤的养料。
我国北宋的《图经本草》中,记载了一种麻作物,从文字描述的形态特征来看,可以确定它就是现在的黄麻。这表明,中国已经有了 1000 多年的黄麻种植历史,尤其是在古代社会,黄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纤维作物。
既然我国曾经广泛种植黄麻,为什么现在不种了,反而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呢?
首先,黄麻的性价比不高。现在人们出门购物,使用最多的是塑料袋、合成纤维袋或无纺布袋。这些袋子各有优势,如轻便、成本低、环保、可多次循环、造型美观等。相比之下,黄麻制成的袋子虽然结实、环保,但在价格和外观方面并没有优势。因此,黄麻的市场需求较低,导致其生产线的产能也随之下降。
其次,我国耕地资源紧张。我国的耕地红线为 18 亿亩,而根据第 3 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耕地总面积为 19.179 亿亩。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守住耕地红线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种植作物时充分考虑其性价比。黄麻的价格虽然不高,但我国对黄麻的生产并不高度依赖,且有更好的替代品。此外,国内一些生产线生产的黄麻织品主要用于日常用品,并非高端产业线。因此,从国外进口黄麻更为经济实惠,也不会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
最后,黄麻的污染性很强。虽然黄麻制品可降解,看似环保,但在提取黄麻纤维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麻的收割和加工过程需要大量的水,而在浸泡黄麻的一个月时间里,水域内的水会变得奇臭无比,后期工人去剥黄麻时,手上会染上难以去除的黑色素,浑身散发着恶臭。泡过黄麻的河流也会受到污染,即使原本清澈的河水也会变成黑色。为了省事,有些工人在泡黄麻时会倒入大量碱性粉末,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
正是因为黄麻的污染性问题,我国才选择不种植黄麻,而是从国外进口黄麻纤维。相比之下,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能够承受黄麻种植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印度人之所以每年种植大量黄麻,是因为他们的国家经济高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生产,而对于河流污染等问题可能并不十分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