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之起源
普洱,在英语中亦被称为 Pu-er 或 Pu-erh。
普洱茶名称的由来还是清晰明确的。普洱茶,作为中国名茶之一,系因其集散地与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而得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银生茶即为普洱茶的前身,于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普洱县城现在隶属思茅地区,更名为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并在当地种植了茶树,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主产於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 军作茶马交易。
宋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普洱茶后, 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
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
普洱茶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