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外贸工厂订单暴增,是“陷阱”还是“馅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本|五环外OUTSIDE,作者|小志,编辑|张假假
外贸工厂面临困境
疫情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冲击:口罩、睡衣、海运……外贸行业首当其冲。
2020年,由于疫情引发的全球需求激增,整个外贸产业链上下游都受到了连锁反应的影响。作为世界工厂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订单充足,但也面临着人力、原材料、海运等诸多变数。
2021年,外贸行业又面临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亚马逊封店潮冲击波、国际海运供应链瓶颈、“双碳”目标、能耗双控等政策的影响……旧问题尚未解决,新的变数又相继出现。
2022年,俄乌冲突加剧了外贸企业的经营压力,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全球通胀水平抬升,俄罗斯对外收付大部分金融渠道被关闭,加大了汇率风险,外贸发展不容乐观。
行业形势瞬息万变,后疫情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到谁的身上都可能是一座大山。
订单虽好,但一个棘手的海运问题,足以让人寸步难行。在疫情的影响下,从事外贸相关行业的人们正在奋斗、挣扎……
01、“诡异”繁荣:捧得越高,可能就摔得越惨
“又爱又恨,这是几十年难遇的反常现象。”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当小朱带我来到他们公司位于郊外的仓库时,我还是忍不住惊叹了一番。宽敞明亮的大库房里,货物堆积如山,而库房外围却空空荡荡,运货的卡车半天才能来一辆。
这座宝藏山被遗忘了,寂静而荒凉,偶尔能听到风掠过的声音。
“去年生意真的很好,我负责的家居类产品订单至少翻了四五倍。”小朱感慨地说道,他每天工作到晚上九点才下班。
小朱今年27岁,是一家大型跨境电商公司的运营人员,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三年。他的工资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所运营的跨境店铺的收入。他说,外贸订单大幅增长,这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情况,但仓库出货困难让他很头疼。
这种几十年难遇的反常现象,让他又爱又怕。
这轮订单上涨主要是由于国外供需失衡,而最大的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国外工厂因疫情大规模停产或减产,订单转移到了国内。
但同时,大量货轮往来导致港口拥堵,部分外国港口还受到疫情影响不定期封锁,这两者都降低了海运运力,推高了运费,出货成为难题。
“这只是表面现象。”小朱说道,他从黄鹤楼里抽出一根烟,又抽出藏在里面的打火机点燃。
“海运出不去,老外收不到货,就会在其他地方下单,越收不到货就越恐慌,越下单,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虚假需求。一旦收到货,恐慌的虚假需求部分瞬间消失。我们被捧得越高,就有可能摔得越惨。”
这就是外贸人口中的订单陷阱,实际上是一个由极特殊外界因素引起的产业异常现象。
“海外疫情导致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产能断档→海外订单争先恐后涌入中国→原材料价格暴涨→工厂全力生产→出货量激增→刺激企业主扩大产能→机器设备涨价→疫情导致全球物流循环受阻→一柜难求→货物无法运出→企业无法收回货款……”
如果不能及时刹车,企业资金链断裂几乎是必然的。
订单危机演化路径
“那能不能让客户先付款?”我问道。小朱听到这个问题,诧异地转过头看着我。
“你一看就没做过跨境生意,完全是想当然。中国工厂那么多,更不用说越南、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了。你家要先款后货?那客户就去找别人买,就算涨价两元也会去别人家。”
小朱还提到,线下经济的大幅萎缩,使得线下门店从业者纷纷涌入线上,这让他这种小运营人员感到头疼,因为这加剧了亚马逊、速卖通等外贸平台的竞争压力,内卷得很厉害。
他指了指自己因为“卷”而出现的熊猫眼:“你看,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委屈~”
在这种压力下,催生了很多疯狂的操作。一些红海类目排名靠前的卖家,会在晚上12点后开始攻击竞争对手,刷差评,铺货摆同款,大打价格战,第二天早上又恢复正常,其激烈程度堪比丛林游击战。
作为美国最大的零售业电商,亚马逊对这种现象一向严惩不贷,于是出现了2021年亚马逊的大规模封店潮。据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2021年6月统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亚马逊平台上被封店的中国卖家就超过5万,行业损失估计超千亿元。
“那你怎么看现在的外贸局势?”我问。
小朱抽着烟停顿了一阵,然后说:“现在订单确实在增加,但竞争很激烈,想进入市场必须看准类目供需比,供过于求,卖家就赚不到钱。”
外贸繁荣,海运更是如此。在上海从事国际货运代理的老何,今年赚得盆满钵满。
“嘿~现在在货代行业,就是看谁跟轮船公司关系好,能拿到柜子就能赚钱,拿不到柜子就赚不到钱。有了柜子,你随便开价。”老何靠在椅子上笑着说。
他透露,疫情前,从中国到越南最小的货柜要300美元一个,疫情后翻了两三倍,现在至少要1000多美元/柜。
2021年6月外贸暂落箱价格
这种紧张的氛围就像兴奋剂,无疑增强了上海作为全球第一大港的自信。货代们坚信他们的港口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睥睨欧洲的鹿特丹,超越东南亚的新加坡,傲视日本的神户港,不断积聚着海洋带来的滚滚财富。
但危险也在同时孕育。
02、两难:一边产能不足,一边大量库存积压
在供应链的双向压力下,哪里有安稳之地?
“产能不足是真的。”李小姐开门见山地说。
24岁的李小姐在一家生产贸易一体化的机器外贸公司工作,她经常需要带客户去工厂验货或参观机器车间的流水线。
李小姐接着补充道,有些原材料需要进口,而外国出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调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在国内,由于“双碳”目标、能耗双控等政策的影响,能源和原料价格也在上涨,说完,她轻轻地叹了口气。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包括李小姐所在的公司在内的许多工厂都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
据了解,锌的价格从2020年6月的每公吨2500美元上涨至目前的3800美元。镀锌需要用到天然气,所以天然气价格也大幅上涨。美国的汽油零售价在2021年9月也飙升了24%。
“此外,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很大。之前美元突破7,现在只有6.3几,国内原材料,特别是铜的价格上涨很快,所以我们公司今年销售额的增长点很大一部分也与汇率和价格的上涨有关。”李小姐突然想起来说道。
但众所周知,人民币升值虽然有利于企业购入大宗商品,降低采购成本,但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会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只有保持基本稳定,才能降低汇率风险。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认为,2022年全球供应链不会有太大好转,地缘政治、疫情、能源问题、美元波动等都在持续影响供应链问题。
除了产能不足,另一个大问题是大量库存积压。这是由于海运价格暴涨和空派海派延误造成的。
外贸公司仓库
李小姐的公司今年新租了一个仓库来存放库存。他们通常采用FOB的贸易方式,所以客户会自己出运费。一般运费只占货值的千分之几,影响不大,但上涨后明显翻倍。
在货物送到港口之前的所有运输费用仍由李小姐的公司承担,这部分也有所上涨。
“听很多客户说,由于海运延迟或运费增加,他们不愿意订整柜,导致仓库爆仓;还有一些厂家租仓库、扩产能,是在赌年后海运费翻倍能降低成本,然后一举出击;但有些已经坚持不下去,积压了太多库存,开始处理像枕头之类的货物。”李小姐继续说道。
为了减轻供应链压力,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Walmart)、亚马逊、家得宝(Home Depot)等也纷纷加入“天价”租船运输的行列。
毕竟为了保证货物按时交付,即使价格再高,货主也愿意支付。
2021年10月22日拍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海域的集装箱货轮
“我有一个在上海的闺蜜,她所在的公司也是FOB模式,货物出不去,仓库都挤爆了。生产部已经放假两周,她说她在公司工作十年,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谈到闺蜜的工作,李小姐的语气中明显流露出担忧。
仓库的爆满和生产成本的上升都指向减产,而生产部的减产意味着裁员。
这就是她担心的原因,而且外贸行业在过去两年间离职人数很多,失业率明显上升。
疫情给这些稳定多年的外贸从业者带来了一种压抑的不安全感——订单、原材料、汇率、海运费,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看起来,一场风,一次命运的转折,就会把他们推向亏损的角落。
百尺高楼,如何坚守?
03、警钟:口罩危机会卷土重来吗?
外贸行业的种种诡异表现,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前两年的一个死亡案例——口罩行业。
2020年,口罩行业从极度繁荣到瞬间崩塌,导致全行业巨额亏损,这与当前情况如出一辙。因此,外贸公司应警惕订单陷阱,避免盲目扩大产能,最终陷入危机。
入夜后,上海洋山港依旧灯火通明
杨妈妈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出口机械部件的外贸公司员工,她负责的产品大部分都是铸造的。她的公司拥有健全的国内工业供应链,并不依赖进口材料。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没有扩大产能,因为我们知道一旦对手复产,订单可能会再次回流。我认为目前一些低端落后或可替代性强的产业岌岌可危。”杨妈妈说道。
以越南为例,2021年,越南制造业因疫情停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现在已经恢复正常生产,那么越南的订单势必会逐渐回流。
机械部件的需求基本不会消失,但是有些行业的需求会消失。例如,欧美澳一旦封城,居民不出门,就不会购买冬季服装。过段时间解封后,他们只会购买春季服装。一个季度的需求消失,全年订单将减少四分之一。
“所以,实体生意一定要保守,稳住现金流,可以少赚,绝不能亏。”电话那头,杨妈妈平静地说道。
04、迷雾行船,长赢,才是真的赢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朝着供应链完整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据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投入大量资金制定了自给自足的供应链4.0计划,日本政府拨款千亿日元资助日企将生产线迁回国内。2021年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欧洲理事会主席范佩龙表示,现在有一种朝向孤立主义的趋势,其目的是避免过度相互依赖。
外贸工厂在积极生产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政策的变化,识别阶段性需求,理性规划生产周期。
后疫情时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外贸作为一个整体,在克服诸多困难方面表现出的韧性、创造力和勇气。
但在这场行业的大变局中,订单陷阱可能比疫情更隐蔽、更致命。每一个外贸人都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审慎前行,才能在这场风暴中长久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