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搜索外贸最吃香的三个行业有哪些 - 用户最多的平台

编者按: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他们生于 1949 年,与新中国同龄,被称为“共和国同龄人”。 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光辉历程的亲历者,更是新中国发展的奋斗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在文化繁荣、交通变化、

共和国同龄人张永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走出去”,他经历了什么?

编者按: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他们生于 1949 年,与新中国同龄,被称为“共和国同龄人”。

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光辉历程的亲历者,更是新中国发展的奋斗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在文化繁荣、交通变化、工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各个领域,重庆的 7 位“共和国同龄人”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他们的故事,也是新中国的成长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 75 岁的张永奎的讲述。

人物:张永奎

见证:对外开放

简介:张永奎于 1949 年 11 月出生,曾在南海舰队服役 17 年。1985 年进入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现重庆市商务委)工作,见证了重庆对外贸易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的过程。

祝福语: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国泰民安,衷心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在重庆团结村车站,中欧班列满载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呼啸着驶向远方的欧洲;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繁忙,跨越山海,将“重庆造”产品送达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看到这一幕,75 岁的张永奎感慨万千。短短数十年间,他见证了重庆如何从探索阶段逐步成长为充满信心的开放高地。

随着“空铁公水”多式联运出海大通道的不断延伸,重庆正逐步实现从开放“末梢”到“前沿”的跃升。

发展创汇农业,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1985 年春天,张永奎结束了 17 年的军旅生涯,从南海舰队通讯指挥官的岗位转业回到重庆,进入刚成立不久的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工作。

张永奎告诉记者,当时,重庆获批成为经济计划单列市,开始大力发展外贸。在此之前,由于没有进出口权,重庆只能按照国家下达的外贸收购调拨计划组织收购货源,然后将商品调往沿海通商口岸出口,“卖到哪里、卖给谁,我们都无法决定”。

上世纪 80 年代末,农业贸易政策逐渐放宽。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当时的发展方向。

张永奎回忆说:“当时,出口以零散的农副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很低。生产条件也不符合标准,几乎都是家庭作坊,工人干活不穿工作服,还光着脚板。”

于是,在张永奎和同事的推动下,重庆开始围绕有基础、有前景的农产品,牵头联合农民办生产基地。政府给予补贴资金,改善生产环境,对标国际标准,严格把控卫生关口,规范工人操作流程……从种植到加工,一切都围绕农产品出口进行,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联结起来。

到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重庆各地,柑橘、茶叶、肠衣、丝绸、罐头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在他看来,产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资源性产品向加工制品转变,从初级低档产品向深加工成品转变,从粗、笨、大包装向精、美、小包装转变,产品质量和档次都有了明显提升。

参加展销会,啃面包、站柜台、吆喝

内功练好后,如何向外发力成为一个难题。张永奎和同事们带着企业参加专业展销会,设立展位,展示产品,吸引客人。在展位上,他们帮助企业吆喝,饿了就啃面包、喝水,然后继续热情地吆喝。

张永奎说:“外出参展让大家开阔了眼界。通过考察,我们对产品定位、包装、推广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比如,一个产品是否能卖出好价钱,不是我们觉得好吃就行,而是要别人认为好吃。因此,我们将这种理念传递回后端生产环节,让企业努力适应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和口味。”

例如,荣昌红茶通过考察发现,俄罗斯更偏好大叶茶。于是,信息传递回企业后,政府在红茶企业出口示范区注入资金,对茶园进行改造,将传统的小叶茶改为大叶茶。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荣昌红茶的出口金额实现了翻倍增长。

2000 年左右,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出现在国际大型展销会上。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众多重庆产品走出国门。张永奎自豪地说:“看到一件件货物飞向世界各地,我感到无比自豪。”

从西部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作为重庆开放型经济领域的专家,张永奎虽已古稀之年,却选择“退而不休”,继续为肠衣等产品“走出去”出谋划策。

张永奎表示,由于地处内陆,重庆曾经深受物流困扰,但近年来,对外开放通道日益增多,“重庆造”商品跨越山海,走向世界。不仅如此,西部各省市的商品也在这里集结,然后走出国门;来自全球的货物也通过这里被分送到全国各地。

“120 家”——这是直辖初重庆开展外贸业务的企业数量;“1.84 万家”——这是 2023 年重庆外贸经营主体的数量。150 倍的增长,折射出数十年来重庆各类外贸主体勇敢“出海”的身影。

张永奎说,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他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这一历程见证了重庆对外开放的成就,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崛起的缩影,更是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生动例证。他相信,随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会有更多的“重庆造”走出国门,向着“大海”的方向扬帆远航。

上游新闻记者郭欣欣摄影甘侠义

共和国同龄人张永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走出去”,他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