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白茶的起源吗?快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期,神农氏就曾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即为当代的“茶”。也就是说,早在神农氏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采制并使用茶叶了。从古至今,人们对茶叶的探索从未停止。
比如,茶类的起源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业内基本分为绿茶派和白茶派两派。绿茶派
绿茶是不发酵茶类,是我国品种最多、种类最齐全、生长地域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茶类。
绿茶的出现距今约有三千多年,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绿茶生产加工工艺。
唐朝时,蒸青绿茶和炒青绿茶相继诞生。
发展至今,国内有 20 个省市都在生产绿茶,其年产量约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 65%左右。
其中,浙江、安徽、江苏三省的绿茶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知名度也最高,这三省也是我国绿茶的主要生产基地。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名优绿茶都曾入选过中国十大名茶。
即使是一些小县城小乡村,也有属于自己的本土绿茶,因此,很多茶友认为绿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茶类。
白茶派
上文提到过神农时期的“得荼而解之”。
按照常理,当时的人们食不果腹,没有现在这么完善的制茶技术,那古人是如何制作茶叶的呢?
专家学者猜测,古人可能会采制鲜叶后进行晾晒保存,类似于现在白茶的“日光萎凋”,专家学者也将这个时期的茶叶称为“古白茶”。
此外,在古籍中也有关于白茶的记载。
唐朝茶圣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就曾提到:“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永嘉就是现在浙江温州的永嘉县,东三百里已经到了海里。
据茶学泰斗陈椽教授考证,东三百里其实是南三百里之误。
永嘉县南三百里,恰好是今天的福建福鼎,而白茶山,很可能就是福鼎的太姥山。
现代意义的白茶是基于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提出的“
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以酶学为基础”的六大茶类分类方法而来。
它是以芽叶茸毛较多的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晒干或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微发酵茶。
近现代,现代意义的白茶逐渐被人们所了解,经历了传统工艺到新工艺、内销到出口的发展历程。
白茶也有了更细致的分类,如按地域划分、按芽叶等级划分、按工艺划分等。
时至今日,白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对于茶类起源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大家对茶叶有什么疑问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