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舜帝南巡》图,揭开远古梧州与六堡茶的神秘面纱!
一、舜帝南巡,文化开端
舜帝南巡拉开了岭南地区4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尧舜时期,苍梧所辖地域广阔,西起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东起今广东肇庆,北至今湖南江永、江华县,南至今广东信宜,这一片广阔的区域成为岭南文化的摇篮。舜帝的到来,为岭南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并且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舜帝南巡梧州,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件大事。公元前22世纪末,舜帝虽年事已高,却为了南下劝降战败的三苗部落和开拓岭南的经济文化,曾南巡梧州。当年,舜帝从虞(今河南虞城县)出发,过荆江、入洞庭,沿湘江经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的湘桂走廊至湖南宁远巡视后,沿低谷古道抵广西桂林,后沿漓江南下梧州。途中两岸的奇山秀水令舜帝目不暇接,舜帝在仓吾族地,竭尽所能传播中原文化,教化南蛮,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先进的农耕技术改善了岭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据传,舜帝将中原地区的音乐、绘画、舞蹈、饮茶等艺术也带到了岭南,促进岭南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 梧州市博物馆里《舜帝南巡》图有一个《恩赐甘露》的石刻浮雕就是有关于舜帝恩赐甘露的传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茶很早就在岭南一带有了发端,并在岭南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二、赵光建国,苍梧之始
公元前203年,秦将赵佗趁中原混乱、秦朝无暇难顾之时,挥师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以番禺为都,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成为第一个在岭南地区建立国家的国王。
赵佗建国后,开始对岭南地区的行政做出统一的管理。封其弟赵光为苍梧王,管理广信(梧州一带)。据《苍梧县志》载:“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之后,赵光开始在广信修建王城,这便是梧州城最早的雏形。
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据此可以推断,2000年前的梧州地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文化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为茶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苍梧县志》记载:“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绕其前。赵宋加筑,始甃以甎,作五门。至明总督建牙(衙)开府。高之广之,雄过百雉,奚翅大都参国之一矣。”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以赵光筑城为开端,“苍梧王城”就一直被沿用,并且历代都作为重要城池而被重视。直至汉代,岭南诸国被中央统一,并在梧州设郡,治理岭南地区。这一时期,梧州地区的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梧州市博物馆还保存有许多汉代的青铜器、陶器等,足以证明汉代梧州地区的手工业技术之发达。至唐代,“梧州”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治理广信一带。到了明代,梧州府作为两广三总府所在地,总督在此建立总督府衙门,城池由此扩大,更为宽广。
梧州曾作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涌现出无数能人英才,孕育了无数土特名产,并且发展出本地特有的文化,梧州六堡茶就是其中之一。
三、陆羽《茶经》与六堡茶
针对《桐君采药录》的文献记载,《湖南黑茶》一书中提到:“六堡茶出品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采药录》中记载,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以叶制成屑末茶,由苦涩变味醇厚;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方块的紧压茶,在广西较为可能是六堡茶。”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再次引用了“瓜芦木”的说法,并有了更具体的描述,《茶经·一之源》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开篇头一句便是提到了岭南的茶树,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以前,广西地区茶树的种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且被本地区以外的人所了解,也极有可能说的是六堡茶。
四、宋代与六堡茶的关联
宋朝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更是嗜茶成风。这一时期,有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大观茶论》流传于世。饮茶风气也带动了西南地区的茶叶出品,《宋史》记载:“绍兴元年十二月······辛巳,复置广西提举茶盐司。”可见当时广西的茶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产量。又据南宋文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
“其色惨黑,其味严重”的记载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茶叶性状与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已经十分接近。
五、清朝六堡茶的兴盛
由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屡次“禁海”,对国家海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海国图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台湾郑氏平,海禁大开,二十四年从疆吏之请,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直到康熙年间(1662-1722年)平息了台湾郑氏一族,清朝才首度开海,届时,六堡茶开始通过水路运销港澳与南洋(现东南亚)。由于品质优良,又具备消暑祛湿的功效,六堡茶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有实力的商人开始设庄收茶,并在当地销售。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再次“禁海”,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频繁进行非法活动,清朝政府关闭全国通商口岸,只保留广州一处,设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然而,这对六堡茶的运销影响并不大,六堡茶的产地广西梧州恰好通过西江流域与广州相连,而广州口岸也需要大批茶叶出口,两者不谋而合。于是,广州成为中国通往世界的“海上茶瓷丝绸之路”,而梧州也成为“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站点,六堡茶更是成为西江流域“船帮”和远洋航船的热点侨销茶。
《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色香味俱佳”③,多贤乡即现在的六堡镇。《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这是有证可查的关于六堡茶的记载,据此可知,六堡茶至少在清朝已经开始了外贸出口。
六、民国时期
《广西特产物品志略》记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七、龙母传说
龙母作为发源于梧州、流传在西江流域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形象,不仅被梧州地区的民众所接受,而且千百年来更是被各地的信徒所传颂,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已不亚于海神妈祖娘娘。崇敬龙母的信徒,遍及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传说龙母是秦朝祖龙皇帝时候的人,温姓,藤县一都水东街孝通坊人,因养育五条小龙而被称为龙母。龙王为报恩便赐予龙母开山治水的本领。龙母得到这些本领后,在西江流域做了很多造福于民的好事,如带领大家耕织渔牧,整治水患,执仗护航,惩恶扬善,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普济苍生,等等。
在流传的传说中,也有关于龙母与六堡茶的传说:
龙母成仙后,回梧州体察民情,经过六堡镇时,见该地山多田少,百姓生活艰苦,便赐了一些茶树种子给六堡镇的百姓,并教授百姓种植的方法。百姓听后,按照龙母教授的方法种植茶树,慢慢地,六堡镇漫山遍野长满了茶树。人们依靠这些茶树采收茶叶销到各地,逐渐过上了好生活。由于茶叶生长于六堡镇,因此被称为六堡茶。 神话传说固然不能当作六堡茶起源的依据,但人们有意识地将龙母与六堡茶联系在一起,不仅体现了龙母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作为梧州名产的六堡茶,是两广文化圈中的一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摘自《中茶窖藏六堡茶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