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传统工艺、发酵历史与标准演变
一、普洱茶传统工艺
普洱茶传统工艺涵盖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渥黄、干燥、拼配压制及贮存后发酵等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了普洱茶独特的品质与风味。
1,采摘与分级:1955 年,云南呈现独特 “修采” 法,依芽叶状况采摘加工,此方式利于茶树保养与采摘作业。同年,“双箩双袋采茶法” 提升采茶效率与产量,此后勐海分级采摘渐普及,至 1982 年,分级采摘对茶叶产量与品质提升作用显著,确保杀青均匀性,在当时茶叶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2,摊晾及提香:70 年代手册载茶叶采后应妥善暂存与转运,90 年代讲稿提出具体贮青原则,强调避免重压、保证透气与及时处理。1979 年前摊晾含于萎凋工艺,实际操作中,摊晾至特定含水量后杀青,并经多次翻堆与日光晾晒,可提升茶品香气与醇和度,头三泡花香常源于此工艺。
3,杀青工艺:从 40 年代至 70 年代,杀青方式不断演进,锅温、时长与翻炒均匀度持续改进。至 1973 年,云南茶产区逐渐统一杀青方式,追求茶叶杀熟、透、匀,诸多经典茶品皆依此工艺制成,为普洱茶品质奠定基础。
4,揉捻工艺:传统揉捻方式多样,包括手工团揉与脚揉等,70 年代初期机器制茶普及,揉捻方式变革,提倡分次揉捻,后因对绿茶品质认知深化,复揉渐少,揉捻工艺的演变反映了制茶技术的发展与对品质追求的变化。
5,渥黄工艺:七子饼茶时代已有 “适度发酵” 的渥黄工艺,历史资料多有记载,如揉后茶叶的堆放处理。该工艺曾广泛应用,如 88 青等茶品均受其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特性提供支撑,虽存在争议,但在普洱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6,日晒干燥:日光干燥是普洱茶关键工艺,虽曾遭质疑,但基于品质与科学考量得以保留。日光干燥过程中,茶叶内含物质发生变化,提升醇和度、降低涩感、增加香气成分,大量老茶验证其越陈越香特性,而历史上因天气产生的烟味也成为普洱茶独特印记。
7,拼配与压制:传统普洱茶采用拼配不同等级、季节原料后压制的工艺,如 1939 年与 1947 年的相关记录所示,这并非生产局限所致,而是成熟制茶技艺,通过合理拼配与压制,提升茶叶综合品质,塑造独特风味。
8,贮存后发酵:从 1939 年至 1965 年的资料可知,普洱茶具有贮存后发酵特性,早期生产单位会存放茶叶待其醇和后销售,体现越陈越香本质,降低消费者存放风险。但如今随着市场变化,这一传统工艺的商业实践改变,反映出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二、普洱茶发酵历史
普洱茶发酵历史丰富多样,从蒸汽发酵到熟茶工艺的发展与规范,各阶段皆受多种因素影响,推动着普洱茶发酵工艺的不断演变。
1,蒸汽发酵:渥堆蒸汽发酵独立于压制前蒸软过程。1958 年圆茶有特定水色描述,1959 年下关采用蒸汽发酵,1973 年出现藏销茶问题。据谭自立调查,当时蒸汽发酵存在不足,发酵度不够,引发对发酵工艺关键因素的思考,凸显工艺革新中需平衡效率与品质的关系。
2,过去发酵问题:普洱熟茶前,云南已有发酵工艺,通过多份资料可追溯其历史。1973 年下关茶场调藏紧茶引发消费者不适,当时处于特殊时期,生产问题受重视。过去采用冷水短促发酵,如云南省紧压茶制作工艺所示,这种发酵方式为后续工艺改进提供基础与对比。
3,发酵工艺变化原因:借助谭自立日记等资料,揭示发酵工艺改变源于原料发酵程度降低与发酵方式工艺变化。交通改善与压制方式调整影响原料发酵,而从冷发酵到蒸汽高温发酵再到冷水发酵的转变,反映了工艺探索过程,蒸汽发酵虽有弊端,但也促使行业寻求更优发酵方式。
4,勐海茶厂红汤茶:1957 年云南欲提升外销茶品质,勐海茶厂打破传统,在雨季生产侨销圆茶,经工艺改进,1958 年产出首批红汤茶,水色深红、味纯和,此为普洱茶工艺创新成果,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发展。
5,边销茶发酵特点:边销茶形式多样,均经后发酵处理。加工时依茶胚等级分堆潮水,控制翻堆与发酵时间,采用冷水潮茶,如十等茶发酵实例所示。下关解放后长期用冷水渥堆发酵,边销茶延续了轻发酵传统,适应特定市场需求,形成独特品质风格。
6,熟茶出现前发酵:1957 年考察发现西双版纳制作圆茶采用不同季节毛料拼配,因压制时间限制需存放,从而产生初次发酵。1939 年李佛一记录毛茶筑茶发酵情况,虽不够详尽,但结合当时生产条件,可推断此为普遍现象,是熟茶发酵工艺的前身,为普洱茶发酵历史增添底蕴。
7,普洱茶性温原因:依据上世纪 30、40 年代调查报告,潮茶发酵方式与现代类似但温度较低,属轻发酵。结合毛茶存放时的筑茶发酵,判断普洱茶经轻发酵药性变温,这种轻发酵工艺传承已久,影响着普洱茶的品质特性与文化内涵。
8,普洱熟茶发展
8.1,试制阶段:1973 年云南受广东普洱茶发酵工艺启发开始研究,当年调港七子饼茶未发酵致销售不佳。1974 年相关人员在昆明茶厂试制,开启普洱熟茶探索历程,反映行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与工艺创新的尝试。
8.2,批量生产:1975 年云南正式批量生产普洱熟茶,但初期工艺不成熟。后经派人到广州学习,确定冷水发酵并规范工艺,茶品在秋季广交会成功销售,标志着云南普洱熟茶产业迈出重要一步,工艺走向成熟。
9,熟茶工艺规范普及:吴启英参与制定的工艺推广全省,1979 年《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明确品质规格。1980 年各厂解决生产问题时谭自力做补充说明,1975 年昆明茶厂率先成型工艺,7581 普洱茶砖具独特陈香,该阶段工艺规范与普及推动了行业整体发展,提升了普洱茶品质稳定性与市场认可度。
10,1982 年工艺改进
10.1,下关茶厂:1982 年,下关茶厂因产品销量与市场反馈,谨慎改进技术,从 1978 年至 80 年代逐步细化工艺控制,降低发酵温度,优化翻堆与温湿度管理,改进干燥环节,产品稳定性与产量提升,适应市场竞争,体现工艺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与成效。
10.2,勐海茶厂:1975 年试制后,1978 年建发酵车间,1982 年因香港客户反馈成立小组改进工艺,经实验稳定发酵工艺,对比不同年份茶品可知工艺提升效果显著,1982 年成为云南普洱熟茶工艺稳定发展的关键节点,各厂工艺改进促进了行业整体升级。
三、普洱茶标准演变
普洱茶标准随时间推移不断演变,涵盖分类、定义、工艺及产品标准等方面,与学术理论、生产工艺、市场需求及认知紧密相连,深刻影响着普洱茶产业发展轨迹。
1,1979 年分类状况:陈椽教授的茶叶分类规范普及,当时普洱茶分类复杂,蒸压绿茶与黑茶分类中部分茶品存在模糊地带,如大七子饼茶等,生茶和熟茶定义不明,反映出当时学术理论与市场认知尚未统一,为后续标准演变埋下伏笔。
2,不同标准下定义差异
2.1,1981 年出口标准:外贸部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局的出口标准未明确统一普洱茶定义,与陈椽分类有相似之处但存在差异,如沱茶、普洱散茶归类不同,凸显标准制定受贸易需求与市场反馈影响,普洱茶在贸易分类中缺乏独立明确地位,不利于产业规范化发展。
2.2,1985 年云南企业标准:云南首个茶叶标准确定熟茶为普洱茶,新生茶属压制茶,这是市场认知的体现,当时内销市场偏好汤色红的发酵茶,该标准影响深远,规范了本地市场,但也因市场局限未充分考虑生茶发展潜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3,生产工艺及标准发展
3.1,熟茶工艺:1973 年前云南无普洱茶经营权,后经研究发展熟茶工艺,1979 年吴启英起草工艺要求规范生产,但因早期对熟茶了解有限,黑茶分类中的部分茶品可能并非成熟熟茶,反映出工艺发展的阶段性与探索性,为后续工艺改进提供方向。
3.2,初制工艺:1985 年云南标准计量局颁布初制工艺标准,包括杀青环节详细要求,虽存在争议,但实践证明其可行性,如 88 青茶品体现标准工艺的效果,初制工艺标准的制定为普洱茶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保障茶叶品质稳定性与一致性。
4,产品标准演变及影响
4.1,生产日期标注:1987 年与 1994 年食品标签标准实施,促使茶厂规范茶品生产日期标注,从包装内添加标签到严格盖章或钢印标注,反映了食品行业标准对普洱茶销售环节的规范作用,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消费者信任度。
4.2,生茶、熟茶概念:生茶一词源于香港地区对不渥堆普洱茶的改称,后传入云南并逐渐普及,从 1976 年云南茶叶分类到 2002 年对生茶的认知转变,体现市场需求与区域交流对普洱茶产品称谓的影响,反映出普洱茶产品概念随市场发展而不断演变的特点。
4.3,不同时期标准对市场影响
4.3.1,90 年代标准问题:1993 年绿茶标准实施,七子饼茶未纳入,沱茶保质期规定与普洱茶实际情况冲突,导致市场标注混乱,反映出当时标准制定未充分考虑普洱茶特性,云南在标准话语权方面的不足,影响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认知。
4.3.2,2003 年标准问题:2003 年地方标准引发中期茶市场混乱,生茶为迎合市场出现标准乱用等情况,虽有越陈越香标签,但因未兼顾内销市场与历史因素,滋生假茶问题,凸显标准制定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否则会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4.3.3,2006 年及以后标准完善:2006 年标准明确生茶和熟茶分类及品质特征,2008 年国标升级并规范多项指标,虽限定地理环境引发思考,但整体上使市场逐渐规范,为普洱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标准的不断完善是普洱茶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保障。
普洱茶传统工艺、发酵历史与标准演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丰富画卷。从传统工艺的传承到发酵工艺的创新,再到标准的逐步完善,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与市场需求变化,为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书写新篇章。
#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