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茶叶——不懂红茶,由此开始!
世界有茶叶,中外无限多。
市场上茶叶,只有一种。
此茶假设为A,
A有自己的生产成本,
A必须在市场上变现,
除非,A不进入市场。
市场交换,就是A茶价值体现
第一,A的成本>交换价值,
第二,A的成本=交换价值,
第三,A的成本<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成本=A茶利润。失去利润,A茶会消失,市场上的茶叶,必因利润而存在;茶叶内在品质,并非茶叶存在的唯一理由,劣质茶可以存在。
两种茶叶,分析而出:
1,发端于茶叶内涵的,由茶叶内在美学本质而存在的优质茶,可以存在于市场,符合:成本<交换价值,即必须维持基本利润。
2,发掘茶叶外在商业价值,因其符合:成本低,利润高,变现快而存在的茶叶,依然可以获得市场地位,甚至获得主体地位,如香港普洱茶。
茶叶的真实内涵价值,如同汽车、飞机,光靠讲故事没用。从树种、种植、加工上研发,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这是茶叶的正路,邪路如果有利润,也是在商言商的路。
正山小种,红茶鼻祖。假设正山小种真有,通过复古把这滥货发扬光大,相当于走回头路,正山小种在英国早就消失了。国内产区的百姓也不喝——武夷山一大怪,正山小种国外卖。
BP机,小灵通,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它为真。西方红茶的根,是武夷茶。英国早期的武夷茶是泛概念,疑似国内版的江西乌茶,英国人搞出许多英国本土版的武夷茶和black tea(发酵茶)。没人知道什么是武夷茶,就像英国《茶叶词典》里所说的。
乌克斯的《茶叶全书》茶叶年表:
1705年,爱丁堡金匠刊登广告,绿茶(GREENTEA)每磅售十六先令,黑茶(BLACKTEA)三十先令。”
1728年:,“英传记家玛丽·迪蓝尼夫人记当时茶价为武夷茶(BOHEA)二十至三十先令,绿茶(GREENTEA)自十二至三十先令。”
英国《茶叶词典》注解上述武夷茶名,武夷(BOHEA)条的注释为: “ 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I)山所产的茶, 通常 用于最好的中国发酵茶(CHINA BLACK TEA), 以后 用于较次中国发酵茶, 现在 用于含梗的粗老爪哇茶(JAVA TEA),十八世纪,此名也用于茶叶饮料(TEA DRINK)。发音BO-HEE” 。
《茶叶词典》已经说实话了:
早期武夷茶——优等(纯中国)
以后武夷茶——次等(不确定)
现在武夷茶——劣等(爪哇茶)
现在,指作者所在的当时。
《茶叶词典》和《茶叶大辞典》,我无法区分,《茶叶大辞典》作者是塞缪尔,但他对武夷茶的解释和《茶叶词典》内容不同。
小插曲,这个“武夷茶”辞条,我在豆包上问过,豆包把后面两个解释隐去了,只有一个解释——“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
红茶”
(划线处红茶,翻译为发酵茶更洽)
下图
国内《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的,据说是个怨士,红茶辞条就是故意给你看的,为了让你看到,让你相信。红茶官学大多如此。这是一个小插曲,以后细说。
武夷茶作为概念,在英国不同历史时期,同名异物,表现在茶叶市场,则由高端贵族消费,向着普通百姓普及,扩大。
“武夷茶”辞条规律:
高级的→低级的
稀缺的→普遍的
优质中国茶→次等茶→劣质爪哇茶,
贵族的→百姓的
英国武夷茶是线性概念,不是体系的。中国茶叶是体系化的。同名(武夷茶)异物,后期的武夷茶就是垃圾茶,早期优质茶呢?英国人也不要了,这就是线性的点状定格,为什么?
答:红茶,一统天下,其他茶叶消失于红茶中,或者被红茶覆盖。
日本红茶达人矶渊猛判断,同属武夷茶范畴的正山小种,属于非常垃圾的劣质茶,我倒相信他说的,这也符合武夷山百姓的意见——“武夷山一大怪,正山小种国外卖”。
英国“武夷茶”的动态辞条,很有意思,它同样间接描述了中国本土的武夷岩茶走势,从高端到造假,进而流通全国,从造假到偷工减料,进而品质下降,逐步诞生红茶的过程,趋势相同,市场量能一致,中英茶叶形式互为彼此。
英国的“武夷茶”辞条,表述三个时间段(通常、后来、现在),实际是无限的定格,他们不好意思说的太直白,如:武夷茶=英国树叶,这个等式绝对成立。
树叶也可以是红茶。英国市场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独立自主发展出来的,清朝的市场监管局没权力管,清朝的标准化委员会也管不上。
消除二B砖家灌输的观念:中国红茶很伟大,所以世界红茶很伟大。这句话唯一正确的是:武夷岩茶很伟大,在中英两国文化的加持下,用各自不同的造假方式,在中国演绎出乌龙茶,在英国演绎出另一种茶,中国主动加工英国市场需要的——另一种(红)茶。
红茶的总根,就是岩茶。
从岩茶→红碎茶,有无限定格:工夫红茶、烟熏红茶、日晒红茶,小种红茶、中国红碎茶,CTC红碎茶,乌龙肆(肄),江西乌……,被定格成型的茶叶,一定符合市场规律,即文章开头的茶叶A,失去利润,A就会消失,这里有一个扣儿,为什么优质武夷茶会消失,反而低成本的CTC红茶占据90%的西方红茶市场份额。
答:英国茶,混饮法是主流,这种饮茶文化是规定茶叶质态和数量的尺度,也是茶叶格式形成的最终依据。
中英是两个市场,两种文化,所以被定格的茶态不同,形成不同茶态格式当然是正确的。CTC的袋泡茶,目前中国人几乎不喝。
几十年来,中国也生产CTC红茶出口海外,这又回到茶叶误区:中国人生产了中国人不喝的茶叶,这种不喝的茶叶,在海外有市场,中国茶企挣钱,合情合理。
过去的正山小种,和现在的CTC红茶是一样的身段,为什么把外贸订单的正山小种,要定义为红茶祖宗?
80年前的《崇安县志》,啪啪打脸——红茶、青茶非本山所产。
就像你认为普洱茶是“那样的”,真实的普洱茶是“这样的”—— 滇绿沱茶,即绿茶
下图:
在香港就是生财的工具,下图
红茶,是英国独立发展出来的 ,适合英国混饮法习惯的特殊发酵茶(如CTC红茶);就像普洱茶,它是香港茶商独立发展出来的特殊怪物茶。
1840年左右,英国就把中国纳入其殖民地范畴,如加勒比海的糖,中国的茶,印度的鸦片,南美的咖啡、可可,在英国人眼里,基本是一样的。
为什么1840年以后,英国还要进口中国的茶叶呢?
答:他们曾计划在澳洲种植茶叶,英国人觉得白人劳动力成本高,当时,并不是中国的伟大的红茶,把英国人吸引过来的,而是中国有成规模的茶园,有廉价劳动力,资源配置更合理,把全球茶叶加工基地放在中国,这样综合成本最低,英国是全球布局,中国茶叶是其中的生产环节。
后来英国在印度建立茶园,本质不是针对中国,资本完成茶叶全产业链布局,中国最基本的原料茶出口机会也失去了。
现在欧洲绿色贸易壁垒,这绝对是针对中国茶叶的政策。1840年,中国没有实力挑战全球茶叶市场,海上航路都控制不了,印度茶叶不针对中国。我开始说:A必须在市场上变现,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茶叶,就威胁不到英美资本,他们也不会主动针对你、限制你。
现在才是针对中国茶叶,所以他们心理有所恐惧,怕中国的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中茶是央企,除了发展国内加盟连锁,也没有实力进军海外市场。
英美资本不怕中国红茶,更不怕普洱茶和白茶,黑白无常上不了海外货架,因为越陈越香不被欧美法律承认。只有中国人自己骗自己,傻玩还挺嗨。
到此为止,红茶还有诸多不懂。
此刻,才可说不懂红茶。因为到了盲人摸象境界,盲人摸象比盲人摸驴靠谱。我爱盲人摸象,谁也别吹牛逼,保证自己全身全影摸到大象。
那个茶叶奠基人的陈椽教授,还有陈宗懋怨士,就红茶范畴而言,可说盲人摸驴。
